欢迎进入西吉县委组织部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基层党建 > 正文
党建引领兴产业 聚力赋能促振兴
2023-11-16 08:33:00    来源:固原日报    编辑:    【打印本页】    字体: [][ ][ ]
2023-11-16 08:33:00

司勤武种植的香菇喜获丰收   

    

日光温棚采用先进的喷灌技术

  

郭小利展示培育的豆苗

  

辣椒长势良好

  

王建察看蔬菜长势

  

日光温棚绿意浓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

  今年以来,西吉县围绕“要想富先修路、要增产抓农田、要效益兴水利、要跨越强工业”的思路,着眼服务中心大局,在全县各乡镇开展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攻坚行动、培养发展党员强基行动、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富民行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质行动“四项行动”,以解决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还不够强,村党支部书记不想干不会干,产业发展不平衡品牌效应不明显,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不宽模式单一收益不高等农村党建突出问题,切实推动全县农村党建全面提质增效,助力全县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为了讲好固原故事,真实准确反映西吉县党建引领兴产业、聚力赋能促振兴的做法和成绩,11月1日,固原市新闻传媒中心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质量调研行新闻竞赛的30余名编辑记者,走进西吉县吉强镇和王民乡的田间地头、大棚菜地、农户家、庭院里,现场感受乡村干部抓党建兴产业的精气神,捕捉产业发展带给群众的喜悦,形成了一组真实、鲜活、接地气的新闻稿件,用真心真情把文章写进了乡村振兴的新图景中。今日我们将部分作品进行选登,以飨读者。

  选好一个人 带活一个村

  本报实习生 余一筱 李智华 记者 叶阑珊

  “马支书脑子活泛,人也攒劲,他来我们村以后,村子面貌好了,产业也发展起来了。”西吉县王民乡二岔马村村民马向忠说。令马向忠赞不绝口的马支书,是自西吉县开展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攻坚行动以来,从王民乡三岔村调来跨村任职的马旭东。

  马旭东34岁,年纪不大,基层履历却很丰富。先后任三岔村村委会主任、二岔马村党支部书记,今年还考上了公务员,担任王民乡党委副书记。“大家都说我‘少年老成’,但我觉得我只是干好了本职工作。”马旭东谦虚地说。刚到二岔马村时,村上干部队伍涣散,产业薄弱,村民收入不高,村子发展滞后。马旭东决定,从建强组织、配强班子抓起,他从村上选出一批有活力、有干劲、有担当的年轻人,成立了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村“两委”班子。

  在现有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二岔马村先后引进农业公司成立农业合作社,发展肉牛养殖特色产业,让原来的“空壳村”如今也有了村集体经济,5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同时,马旭东还积极联系兄弟村庄,打破村界实行“联域跨村”抱团发展,将各村的闲置土地入股王民乡“飞地经济园”,发展高山冷凉蔬菜产业,村民可以“反租倒包”获得收益,也可以就近务工。在马旭东的带动下,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种植养殖大户纷纷发挥各自专长,助力村上发展产业,二岔马村人气越来越旺,村民日子越过越好。

  村支书是带领村子发展的“领头雁”,其能力素质关系到村庄发展和村民福祉,往往选好一个村支书,就能带活一个村。

  像马旭东这样的村支书在西吉县不乏少数。今年以来,西吉县扎实开展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攻坚行动,针对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还不够强,村党支部书记不想干不会干等问题,开出了聚焦固本强基选优配强乡村振兴“生力军”的“诊治良方”。

  “我们给大学生、返乡创业人员、退役军人搭建了平台,指导他们到四星级村党支部学习,让他们担任村上的副职,或者跨村任职党支部书记,把学历高、工作态度认真、热爱‘三农’事业的同志推荐给组织部门,让他们有更好的发展前途。”西吉县王民乡党委副书记黎军说。同时,乡党委每年组织各村采取“党员大会推荐、村民代表大会推荐、驻村工作队推荐;乡镇党委考察、县级部门联审考察;村党组织研究确定、乡镇党委综合审定;县级组织、民政部门备案”的“三推两考两定一备案”方式,选定优秀的村支书后备干部。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能枝荣。如果说党的建设是一颗参天大树,那么基层党组织就是根,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选好人才,也要留住人才。为此,西吉县落实村干部报酬待遇逐年增长机制,“一肩挑”人员所在的村党组织为三星级以上的,月任职补贴按照不低于一般村“两委”负责人的1.1倍核发,对考核优秀的村庄在落实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我们在村‘两委’换届或职位出现空缺时,力促后备力量通过法定程序进入‘两委’班子,为一大批‘领头雁’提供了更多晋升机会。”西吉县组织部副部长张举介绍。目前,西吉县已储备村党支部书记后备人选303名,每村培养储备后备干部2名,由驻村第一书记、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等手把手培养,为锻造村级后备力量提供平台。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今年以来,西吉县对全县的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了一轮大筛查、大摸底,对16名工作不力、能力不强、群众满意度低的村党支部书记直接免职,按照有群众基础、有发展思路、有致富能力、有奉献精神的“四有”标准,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59名。这支队伍,已经完全融入乡村振兴的热潮,成了西吉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庭院经济:从“方寸地”走向“致富园”

  本报记者 闫 蓓 宋 昇 李 兴 实习生 任悦儿

  白墙黛瓦,巷道清幽,农家小院依次排开……走进西吉县吉强镇万崖村,如同步入了一幅村美、路畅、户净的幸福画卷。

  深秋,万物日渐萧条,但在西吉县吉强镇万崖村村民郭小利家的蔬菜大棚里,却是绿意盎然。进入大棚,温热的气息扑面而来,一片新绿映入眼帘,置物架上,整齐摆放着种在长方形点穴盘里的新鲜豆苗,细长白嫩水灵的豆苗“身上”冒出点点绿芽,煞是可爱。“我培育的豆苗都是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料只有水和种子。”郭小利介绍说。

  两年前,郭小利在手机上刷到一条豆苗培植的视频,让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即前往陕西省西安市考察学习。当得知小小的一盘豆苗,价格并不便宜时,他便萌生了自己培育种植豆苗的想法。

  说干就干。郭小利开始贷款盖温棚、买设备、摸索种植技术,一心投入到芽苗菜培育中。在郭小利夫妇的精心培育下,第一批豆苗试种成功,他带着豆苗到处跑市场,终于打开了销路。

  郭小利站在一排置物架前,端起一盘豆苗算起了收入账:“大棚培育豆苗不受环境和季节影响,全年都可以培育。因为生长周期短,冬季10天就能出一茬,保守估计一年收入10万元不成问题。”

  同村村民段玉玉来大棚务工已有半年,此刻正娴熟地打包豆苗。“每天干些剪豆苗、称重、分装之类的活,工资计件日结,每月能赚3000多元。”段玉玉说。

  庭院经济虽然规模小,但形式多样、适应性强,便于特色发展,在万崖村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景象。

  走进村民司勤武家小院,一栋长14米、宽7米的小型拱棚引人注目。拱棚里,一袋袋菌棒整齐排列,一柄柄“小黑伞”长势喜人。司勤武像往常一样,仔细察看香菇长势。

  “去年县上引导农民发展庭院经济,鼓励我们种香菇,不但免费提供菌棒,每栋棚还补贴4000元,这么好的事为啥不干?”说起种香菇,司勤武打开了话匣子。“家里正好有闲置牛棚,我就改造成了菌棚决定试一试。”

  温棚改造好了,菌棒也有了,种植技术从哪学?“这事不用愁,县上和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无偿为大家提供种菇技术。”司勤武说,“我种了3000个菌棒,每个菌棒能产1公斤香菇,一年种5茬,能挣2万元左右。”

  “目前,万崖村有20户食用菌种植试点示范户,户均年收入可增加1.5万元至2万元。种植小香菇蹚出致富路,‘小庭院’催生了‘大经济’,村民的日子也有了新奔头。”万崖村副主任刘志旭高兴地说。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近年来,吉强镇把发展庭院经济和建设美丽乡村、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鼓励村民发展特色庭院经济并给予补贴。“目前吉强镇有种植户631户,补贴受益人口2737人,补贴资金36.8万元;养殖户有56户229人,补贴资金11.8万余元,种植户养殖户户均增收1300元左右。”吉强镇副镇长李永辉如数家珍。

  今年,庭院经济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明确提出“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

  让“方寸地”走向“致富园”,西吉县动作频频。今年5月,西吉县出台《西吉县2023至2024年发展农村庭院经济实施方案》,围绕种植、养殖、加工、休闲旅游、服务5个重点,探索“56833”庭院经济发展模式,计划在全县19个乡镇建设庭院经济发展示范村,以农户为基本单元、以院落为经营场所,达到相应标准的移民群众、脱贫户、监测对象,给予每户500元至8000元不等的补贴。

  如今在西吉县,很多不起眼的农家庭院经过打理焕然一新,逐步承担起多种多样的产业功能,在美化家园、盘活资源的同时,孕育出越来越多的“庭院经济园”。

  “自己种的蔬菜新鲜,趁着有闲时间采摘了腌了,就够冬天吃了。”暖阳照耀下,兴平乡兴平村村民王存科坐在自家院里,边拾掇辣椒边和邻居拉家常。不远处的小菜园里,成熟的南瓜、茭瓜正等着采摘。

  “以前不种菜全堆的杂物,又脏又乱。”王存科快人快语,“现在种上时令蔬菜,不光够自家吃,亲戚来了也能摘些带回去,吃着健康、放心。”

  兴平乡团结村村民马福海,也为庭院经济点赞。“房前屋后的空地留着也是闲着,现在种了各种作物,吃不完的蔬菜还能拿到集市去卖,收入增加了,村里环境也更漂亮了。”

  “今年,西吉县扶持发展建设庭院经济乡镇19个示范村92个,其中微菜园91个示范村6161户,微菌园6个示范村95户,微药园2个示范村9户,微果园42个示范村392户,微花园4个示范村4户,已发放补贴资金366.25万元。”西吉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宋永红说。

  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小庭院、一组组农民增收的数字、一张张洋溢着喜悦的笑脸……西吉县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立足产业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以点带面,全面开花,以庭院“小美”聚合乡村“大美”,发展特色庭院经济,呈现出家家户户“门前有果菜,腰包有收入”的美好景象。

  移民移出好日子

  本报记者 王 彤

  从西吉县城出发,大约20分钟便到了吉强镇万崖村,放眼望去,平坦的水泥路延伸四面,宽敞的砖瓦房栉次鳞比,栩栩如生的墙绘引人注目,整个村庄犹如一幅美丽画卷。

  穿过一条村道,来到村民何风仁的家。几间整洁的砖瓦房安装着铝合金门窗,在太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干净的院落里还有个小花园。房间里,皮质沙发、音响、大衣柜等家具一应俱全。

  2013年,何风仁一家搬迁到这里,今非昔比的生活让他感慨万千。“那时住在山对面,出行、吃水都不方便,想发展产业很困难。现在住上了新房、吃上了自来水、联上了网络,村上还统一安装了智能风暖系统,坐上公交车能直接到县城,有时间了就和老伴听听秦腔,日子越过越好了。”

  万崖村距离西吉县城8公里,是“十二五”生态移民村,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现有村民658户2314人。因村庄地处葫芦河川道区,地理条件优越,素有种植露地蔬菜的传统。

  2022年,吉强镇围绕“产业怎么定位、如何具体推进、效益能否实现”,统筹谋划、全面布局,提出了“一村一特色”产业发展思路,帮助群众增收致富。万崖村将露地蔬菜种植和大棚蔬菜育苗相结合,建成高标准日光温室19栋,全部用于蔬菜育苗;建成万崖露地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3860亩,用于反季节蔬菜种植,还配套建有冷凉蔬菜预冷库1000平方米,于今年投入使用。

  万崖村通过“村集体+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联农带农机制,选育引进辣椒、西红柿、芹菜等蔬菜优良品种20多个,推广水肥一体化、机械化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标准化生产技术,使良种覆盖率达到了100%。同时,基地采用“订单式”销售模式,蔬菜主要销往广东、四川等省市的蔬菜批发市场,实现了年产鲜菜1.6万吨,年产值700余万元。

  庭院内的小小菌菇,为村民撑起了一把把“致富伞”。在村民司勤武家,一栋日光温棚占去了院子将近一半的面积,进入棚内扑面而来一股香菇的清香。“自家土地流转给了基地,我和媳妇腾出了手,在基地务工挣钱的同时还能在家搭棚种菇。“司勤武高兴地说,“村里为了让我们种好香菇,还请来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手把手’传授种植技术。我算了下,相比以前单纯种地,现在的收入能翻番。”目前,万崖村共有食用菌种植试点示范户20余户,户均年收入可增加1.5万元至2万元。像司勤武这样在家门口发展产业的村民还有60余人,实现了顾家增收两不误。2022年,万崖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370元。

  夜幕缓缓降临,村民吃过晚饭后,来到文化活动广场跳起了广场舞,还有村民骑电动车载着孩子来到爱心超市买零食,悠闲惬意的生活在万崖村上演。移民搬迁让万崖村村民挪出了“穷窝”,生活蒸蒸日上,产业欣欣向荣。

  锻造过硬队伍 发展致富产业

  本报实习生 张 鑫 记者 崔一波 陈佳文

  “2017年4月21日,晴天。作为三岔村村委会主任,我觉得有很多事情要做。”

  “2020年10月8日,微雨。村部是群众办事的阵地,住在这儿感到心里踏实。”

  “2023年3月18日,阴天。来到二岔马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

  从2017年3月当上西吉县王民乡三岔村村委会主任,到今年跨村担任王民乡二岔马村党支部书记,6年时间里,像这样的工作日记,马旭东记了十几本。

  “这些年我一直和老百姓打交道,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村子发展得越来越好,我打心眼里高兴,干工作的信心和劲头也越来越足了。”翻开一本本工作日记,马旭东满是感慨。

  基层有活力,党就有力量。作为一名90后基层村干部,马旭东发挥年轻人有闯劲、有干劲的优势,抓强班子带好队伍,坚持把党的政策送到群众家中,资助村里残疾孩子上学,建设高标准农田……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路上,马旭东一直前行着。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为了让更多同马旭东一样有干劲、有想法的年轻人发挥中坚力量,今年,西吉县把开展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攻坚行动放在了全县农村党建“四项行动”的首要位置,由组织部牵头、各乡镇负责,在全县295个村开展大筛查、大摸底,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同时,加强统筹谋划,大力发展肉牛、马铃薯、冷凉蔬菜、劳务、乡村旅游、杂粮6大重点产业,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有效推动各乡镇产业结构调整。

  在吉强镇万崖村,有一位“电工书记”李生斌,他把自己当年走南闯北创业的劲头用在了带领全村发展特色产业上。

  2021年,万崖村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敢想敢干的李生斌被推选为万崖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李生斌进一步完善村上的路、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立足万崖村特色产业,流转土地4600亩进行规模化经营,引进合作社5家,建立了蔬菜、育苗、马铃薯等基地6处,进一步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将万崖村发展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产业强村”。

  “今年,我们村的19栋高标准日光温棚种植了2000多万株苗子,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万元,比3年前增长了25%左右。产业越来越大,群众一心奔小康的热情也越来越高。”谈及村里的产业发展情况,李生斌一本账。目前,万崖村共种植马铃薯2120.5亩、小杂粮1056.7亩、玉米1924.3亩、各类蔬菜3160亩,全村牛存栏量453头,呈现出“家家养牛,户户种菜”的良好景象。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锻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基层干部队伍始终是重中之重。在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攻坚行动中,西吉县进一步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59名,为村“两委”班子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西吉县将持续扎实开展‘四项行动’,让干部在‘四项行动’中转作风提能力,以满腔热情投入工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贡献组织力量。”西吉县组织部副部长张举说。

  飞地“抱团”强村富民

  本报记者 马 静 李飞龙 吴思婧

  11月1日,西吉县王民乡二口村的山梁上,成片的高标准日光温棚在太阳的照射下泛着金光。旁边的项目简介显示,这处今年3月份开工、占地213亩、有高标准日光温棚118栋的项目,是王民乡的“飞地经济园”。

  看着园区一天一个样,西吉县王民乡党委副书记黎军高兴地说:“园区大棚是今年7月份建成的,每栋大棚一茬收益可净赚8000元,明年每栋大棚按3茬收益来算,可收入2.4万元,前景很可观。”

  二口村地处葫芦河川道区,水资源丰富,村里有超过70%的平整地。临近的王民村、周康村、二岔马村、下赵村、杨湾村5个移民村有项目和资金,但没有大面积可以利用的土地。“飞地经济”打破村界地坎,将移民村的项目资金与二口村的土地资源整合,因地制宜发展特色蔬菜产业,大棚建成后统一维护,村民可以“反租倒包”获得收益,也可以就近务工增收,产业收益按照投入比例,合理分配至每个村,村集体经济可以给村民分红,也可以用于继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了多方共赢。

  建设“飞地经济园”初期,村民颇有意见。“我家的地让村上流转了,靠那点租金能过活吗?”二口村村民李文汉发问。同样心有疑虑的,还有杨湾村党支部书记杨志义。作为6个村庄中规模最小的村子,杨湾村常住户只有22户,这个决定是不是合适,他得替乡亲们考虑仔细。

  为了打消大家的疑虑,平衡各村之间的需求,由王民乡牵头,6个村成立联合党支部,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入股合同经县司法局修订审核,按照二口村占股50%,其余各村各占股10%的比例进行利益分配,园区每年的维护费用由二口村承担。

  今年7月,“飞地经济园”正式建成。园区因具有海拔高、温差大、光照充足等优势,生产的高品质蔬菜已形成“订单式”销售模式,预期销往沃尔玛、永辉等大型超市。李文汉与有种植经验的3户村民一起承包了30栋棚,种植菠菜、甘蓝、辣椒等蔬菜。

  大棚内,红绿相间的彩椒散发着诱人的光泽。有了温湿度管控和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的加持,仅一茬蔬菜的收益就超过了往年露地蔬菜收益的一倍。“由于种植的蔬菜绿色无污染,已经被山东、福建等地的客商预定了。”李文汉欣喜地说。

  喜上眉梢的不仅仅是农户,“飞地经济园”也让各村的村集体经济得以壮大。以二口村为例,2023年大棚租金收益26万元,土地流转费用14万元,加上二口村合作社的蔬菜销售额,村集体经济收益累计超过了60万元。“今年年底,村上打算先给单老户、双老户等脱贫监测户每户分红2000元,等明年效益好了再分红给更多村民,争取让大家都尝到村集体红利的甜头。”二口村党支部书记赵学军信心满满地说。

  日光温棚为乡村振兴增温赋能

  本报实习生 王文莱 潘 辉 记者 闫 蓓

  深秋时节,走进西吉县吉强镇万崖村蔬菜育苗中心,一栋栋连片温棚向远处蜿蜒,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

  掀帘进入一栋大棚,一株株蔬菜幼苗嫩叶伸展,翠绿欲滴,散发着阵阵清香。“大棚育苗采用移动式育苗床架、智能化温控系统、水肥一体化、全自动喷灌等先进设备和技术,有效减少了使用化肥,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提升蔬菜品质的同时节省了人工成本。”西吉助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鹤介绍。

  万崖村素有种菜传统。2022年,村上因地制宜发展露地蔬菜产业,建成19栋高标准日光温棚,成立了蔬菜育苗中心,通过“党建+村集体+企业助农+农户”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万崖村蔬菜生产链条。

  “要想蔬菜种得好,关键就在育苗期。”万崖村党支部书记李生斌说。“日光温棚育苗好处多,可以避免霜冻,有足够的生长周期,存活率也高,而且育出的菜苗适合本地生长,保证了冷凉蔬菜的品质。”为此,万崖村日光温棚的育苗“周期表”安排得满满当当。每年2月份开始,育苗芹菜、辣椒,3月份育苗甘蓝,4月份育苗白菜、西蓝花,七八月收获后,再进行第二茬育苗。“不育苗期间,把大棚土地一松,膜布一取,我们就开始种植反季节蔬菜,总而言之日光温棚一年四季都不闲置。”李生斌说。

  日光温棚孕育着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希望。晌午时分,万崖村村民黄俊兰来到育苗中心,仔细察看蔬菜长势和温度、湿度等情况。随着她按下启动键,自动喷灌机、水肥一体化机等现代农业设施开始有条不紊地工作。“我从大棚建成后就在这里干活,看见这些菜苗就跟看见自家娃娃一样亲切,每月收入3500元,这里离家近也不耽误照顾家,好得很。”黄俊兰高兴地说。

  企业专业化育苗为村集体经济再添“一把柴”。有了先进种植技术和专业管理方式的加持,万崖村日光温棚年产值达200万余元,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村里有30余名农户在基地稳定务工,采摘高峰期达到120人,年务工费用支出达120万元。

  “日光温棚让村民和村集体实现双增收,我们有信心带领村民继续干下去,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奔向更好的生活。”对于万崖村今后的产业发展方向,李生斌已有了规划。

  王建的“农业梦”

  本报实习生 兰婷婷 记者 芦淑颖 袁小平

  11月1日,走进西吉县吉强镇万崖村蔬菜育苗中心,一座座日光温棚整齐排列。

  11号大棚里,种植的菠菜绿油油一片,生机盎然。29岁的王建穿梭其间。他皮肤略黑,身材高瘦,正忙着察看病虫害。“我每天都要来这里转一转,检查蔬菜病虫害。”王建笑言。

  王建出身农村,从小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每年秋季,我和父母一起收获金灿灿的麦子、沾着泥土的洋芋,就像是在地里‘挖宝’一样,让我很享受和农作物打交道的过程。”王建感慨地说。打那时起,王建就想着:长大了要从事和农业相关的工作。

  2019年,王建大学毕业,参加“三支一扶”被分配到吉强镇乡政府当办公室文员。2022年,一次偶然机会,他来到了万崖村蔬菜育苗中心,第一次在冬天见到大棚内种植的辣椒、芹菜等蔬菜,绿意盎然的景象激发了他潜藏在心底的农业梦。

  “这简直是瞎闹,安稳又吃苦少的工作你不干,要和我们一样面朝黄土,看天吃饭吗?”王建的这个决定,遭到了父母的极力反对。

  “我想趁着年轻闯一闯,干点自己热爱的事情,我觉得挺好。”王建主意已定。

  2022年底,王建辞掉了文员工作,加入到西吉县助农蔬菜种植农业合作社。起初,园艺专业毕业的王建对育苗和蔬菜种植技术不熟悉,干得不顺利。但凭着一股热爱,他很快坚定了信念。为了尽快熟悉工作,王建每天待在棚内,向技术人员学习育苗知识,做笔记,下班后总是最晚离开大棚,回家后上网查阅种植知识。很快,王建成为了万崖村蔬菜育苗中心的一名管理人员。“小伙子很勤奋,经常主动帮我们搬菜苗,大家种菜时有什么不懂的都问他,他会耐心指点我们。”在万崖村蔬菜育苗中心务工的村民黄俊兰说。

  测温、通风、施肥、记录,现在王建每天熟练地做着这些工作,乐此不疲。遇上夏季育苗高峰期时,王建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11点,吃饭吃不到点上,妻子常抱怨他不顾家,但王建并不觉得累,反而觉得日子充实快乐。“感觉自己的梦想实现了,每天能和菜苗、蔬菜在一起,很幸福。”王建腼腆一笑,露出了两颗小虎牙。

  “每当看到蔬菜幼苗冒出芽尖,就像小生命破土而出,就很有成就感。”王建不善言辞,但谈到农业时津津乐道。深秋时节,西吉大地一片萧瑟,望着棚内绿意舒展的菜地,王建内心的“农业梦”也在继续生根发芽。“未来,我希望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蔬菜基地。”王建满怀憧憬。

【编辑】:
【来源】:固原日报